1)第九十章 工匠_大明圣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工匠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由校的一切事物渐渐上了正规。

  港口在慢慢修建,造船厂也在请过来的师傅指点下,囤积材料,挖掘地基。盐场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了,随着技术以及人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练的原因,产量也逐渐稳定在一百一十万近左右,刨掉开销利润大概在三十万两白银。

  新兵经过一个月的寻觅,也招收完毕。带队的依然是魏忠贤和董老太监,标准也没有任何的放松,头脑,体格,心性,都要求的非常严格。不过有了上次的经验后,这次魏忠贤要轻车熟路的多,仅仅一个月就完成了。

  这新来的六百多个少年,有来自盐场的,有来自港口建筑队的,有京师郊外的佃农子弟,有来自街头的流浪乞儿,也有正常家庭的少年。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出身贫寒。

  相比于上次,朱由校这次又加了个条件,那就是家境贫寒。之所以这样,朱由校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一个家境殷实的少年,和一个家境贫寒的少年,哪一个跟需要改变的机会不言自明,后者需要一切的机会摆脱贫困,而对于给予他这个机会的,后者比前者更加感恩,也更加的铭记在心。

  当然,这种严苛的筛选条件,只限于这九百少年,以后的除了身体条件外,将没有任何的门槛,这也是军队扩大化的必然趋势。

  招收完之后,就是训练,这是教导连的任务,六百多个新兵,全部交由他们训练,朱由校不插手,只在旁边监督,指正错误。

  至于那些参加过战斗的少年,他们各自有着任务。三个战斗连队每日都要前往盐场押运银两回来,后勤连要完善自己的运输工具和炊具,骑兵连要进行骑术训练。

  三个部分当中,骑兵连是最辛苦的,现在他们基本上都是泡在了御马监的草栏场,白天骑马,晚上和马睡在一起。对于骑兵的训练,朱由校没能做什么指点,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如墙而进,所有的骑兵,必须训练的和方阵一样,横平竖直,按照规定来动。

  所有的事务都在慢慢的进行着,朱由校和万历的关系,也更亲密了一步,尤其是在他将十万两白银送到万历的内库之后,就更好了。

  这十万两不是一次的,而是每个月都有,一年下来那就是一百二十万两白银。也难怪万历会笑的合不拢嘴了,对于朱由校的请求他更是听都不听,直接大手一挥,让他自己去搞。

  万历四十四年,依旧不平静,天灾处处,北直隶南部以及山东的灾情尤其严重,万历都下发诏谕,赈济灾民。但是赈济的力度在朱由校看来,简直就是儿戏,都是几千两几万两的措施。

  看看自己一个大盐场月产三十万两白银的盐,想想自己几百人一个月上万两的军费开销,朱由校忽然觉得自己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