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8章 夏言最后的机会_大明总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章夏言最后的机会

  “或许吧,叔大在翰林院观政,国朝历岁亏空具体如何应当是清楚的。”

  宁玦兀自丢下了手中的木柴。

  所谓翰林院,其实就是内阁的秘书处,整个大明的财政收入最后都是要汇总到翰林院去的。

  提起朝廷的收支,张居正也不由得在心中默认了宁玦的说法。

  “自孝宗皇帝起斋醮无度,本朝君父初继大统后,国朝稍见中兴,壬寅年后至今,事逾重矣。”

  “世人皆赞孝宗皇帝为千古贤主,今上佞道废治,张某所见,实则不然。”

  作为翰林院的天之骄子,张居正自然是有远大抱负的。

  但是当张居正亲眼看到历年的收支时,张居正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的马卖批想讲的。

  被誉为圣君的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仅在泰山、武当两山斋醮花费就超过了一千万两银子,嘉靖修道花得银子,未必有孝宗多。

  太仓储粮从成化二十年的两千万五千五百万余石再到正德元年连给先帝出殡的银子都没了,朱厚照大婚,户部只能拿出三十万两银子。

  反倒是刘瑾主政时,国朝财政收支稍有缓和,只是到正德十五年时,宁王跟边关的几仗打下来,大明进入寅吃卯粮阶段,赤字一步膨胀到三百余万两。

  直到嘉靖七年,嘉靖才将赤字规模压缩至十一万两白银,壬寅这一年,成了嘉靖朝的分水岭,至此每岁赤字,常年在百万两以上。

  张居正语气沉重的给宁玦报完了近年朝廷的收支。

  “所以叔大还以为河套之议,真的是为了收复河套吗?”

  “去年户部拢共就只进账两百二十万两,支出却有三百六十七万两,里外里户部还欠着天下一百四十七万两银子。”

  “都这样了,陛下、夏言、曾铣,硬是敢议收复河套,所谋何事?”

  “无外乎陛下紧日子过够了,不想节流了,想开源了。”

  宁玦不说还好,宁玦这么一说,张居正反而愈发佩服起了嘉靖,兀自将手举过头顶,叹道:

  “君父之谋,古所未见。”

  “河套之议,本是无妄之议,最后势家放弃了夏言,君父却没有半点损失,只付出了一句兵部严禁再提搜套一事的代价,张某钦佩之。”

  张居正敏锐的察觉到了河套之议里暗藏的杀机。

  这件事本就是曾铣凭空捏出来的,无论成与不成,嘉靖都不会有半点的损失。

  成则就势开源变法,哪怕是东南势家竭力以抗,也能顺势回头收拾了夏言,毕竟这种嘴皮子动一动就能找的机会太多了。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徐阶升任吏部左侍郎,次年四月,夏言岳父苏纲密荐曾铣调任三边总制开始,一张嘉靖为夏言精心编织的大网便已然拉开了。

  苏纲的这封密信有没有第三个人看过不知道,但在夏言死后这封密信便被载入史册了。

  只是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