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组织(1921——1927) 18、罢工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25年年中,上海棉纺厂的一名中国工人被一个无法无天的日本工头打死。在英国人的授意下,租界警察向举行游行示威的工人开枪镇压,导致10人死亡,50人受伤。

  这一事件像点燃的火柴扔进了火药桶,很多城市爆发了示威、罢工和冲突。香港的罢工长达6个月——世界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一直被人瞧不起的北京人力车夫也在自己的车上挂出招牌:“不拉英国人和日本人”。这给农民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乡村第一次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呐喊。共产党的影响像热带的蔓草一样迅速扩大。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是995人,到11月份就达到10000人。

  革命似乎很快就不再只是在激进派的书本中。

  就是在这个时候,国民党走到了交叉路口。孙中山春天在北京病逝后,他的遗体覆盖着国民党的红、蓝、白三色党旗,悲伤的人们参加送葬。有没有后继者能像他一样走上这条绷紧的绳索?关于国民党性质的争论夏天就开始了。

  秋天,毛泽东又回到他得心应手的场地。他发现的新问题———农民运动高涨———在争论中占重要的地位。

  湖南省省长正在搜捕这个在乡村活动、时年31岁的高个子激进派。在乡下,毛泽东是相当安全的———军阀对山区鞭长莫及。但是毛泽东铤而走险去长沙。统治者盯梢他,派出军队搜捕他,他逃到了广州。

  外部政治力量刹那间压住了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为党组织写了几个月的文件,1925年在湖南精神抖擞地干了几个月之后,便填写了一首词以示志念。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既怀旧,又冷静地希望未来。毛泽东回忆起了求学的时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毛泽东感到逝去之物不可追: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整首词充分显露了毛泽东的个性,结尾充满自信: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跨过而立之年后青春的活力会稍减,但还会保持那种改变环境的力量吗?

  在10月雨季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到了广州。他离开珠江边上这座喧闹的城市将近一年时间,毛泽东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也发生了变化。

  了解一下毛泽东怎样对他的同事解释这几个月的行踪,将是饶有趣味的。同事们一定非常关心他黯然失色的这段时间。我们所能说的是毛泽东没有浪费他的时间,他在不事声张地努力。不久他恢复党内工作。

  这主要是对国民党而言,因为他现在在国民党中的位置高于他在共产党中的位置。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