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第七章(1)_毛泽东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抗日(1936—1945)

  在西北,毛泽东有了发展的机会。他有自己的准则,“延安道路”不久就成了一个含义无穷的用语。

  20世纪30年代的陕西是一个苦难深重、愚昧不开、没有希望的地方。

  农夫们穿着蓝色粗纺棉布衣,头上裹着条毛巾。他们的饮食与南方大不相同。很多人不知道北京在哪里,也不知道日本人是谁。

  在1928-w-1929年的大饥荒中,陕西至少饿死了300万人。

  毛泽东有时会发现整个村子没有一个6岁以下的小孩。

  有人告诉埃德加?斯诺,他看到农民在拆房子,卖了以后交纳赋税。还有人则说他亲眼看见一头猪的转卖得交6种不同的税。

  在南方时,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毛泽东的怒火,但帝国主义这时还没有渗透到西北。毛泽东发现延安一个西方的“剥削者”都没有。另一方面,陕西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北部的战略要冲,这是这片黄土地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中心的原因所在。

  毛泽东的抗日行动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并在这种民族斗争中发展共产党的势力。

  因为共产党顽强抗日,红军在其后的3年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正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热情的民族主义者,所以他赢得了胜利,在没有他时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这样成功。正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对他的“延安道路”的反对意见,所以他要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共产党这块纤维布上熨平任何非毛泽东主义的皱褶。总部开始设在保安。后于1937年1月迁到一个较大、较安全的城市延安。毛泽东的延安实际上是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的训练中心。

  延安有着3000年之久的历史。在1938-1939年日本人的飞机将它炸成废墟之前,延安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城墙环绕,依偎在黄土山的怀抱中。当建筑物倒塌以后,窑洞成倍增多了。

  窑洞实际上不是别的廊,装上纸糊的花窗格,整理而就的平面。

  就是在土山上打一个洞。前有拱形门地面铺着灰石头,后墙是在黄土山腹中。

  毛泽东在陕西这个前哨基地的10年中就住在四孔这样的窑洞里。他比较了解这些房子的优劣。他把三间用石灰水刷白了的窑洞中的一间辟出作为书房:桌上点着蜡烛,近处有一瓶烧酒【2]以及几乎没有原版外文书[[3]的书架。

  他的一丁点奢侈品就是一个木制澡盆了。他总是用一张南方式样的床,四根杆子上挂上一顶蚊帐。他一直不适应北方农民睡的炕,尽管在保安时他曾尝试着睡过。

  日本人的轰炸把毛泽东从他的第一处窑洞里赶了出来。他之所以放弃第二处窑洞,是因为附近正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