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五章知我者,君也_大明公务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样。

  血统与天命是可以继承的,而威信与威望,是不能继承的。

  也就是说,天命观与皇帝制度,是天然契合,而民主与皇帝是完全冲突的。思想与现实的冲突,为大明王朝埋下了重重隐患。

  只是思想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很多人没有这种敏锐的感觉。就好像大部分普通人是看不见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与宪法之中的微言大义的。

  这并不包括一些聪明人。

  而黄子澄这样的人,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同时他跟随何夕时间最长,又有一段时间闲置,能够细细思索一些平日不会去想的问题。

  黄子澄自己还没有觉得。但是他自己已经将对朱雄英的忠诚放在第二位,第一位的是对国家与江山社稷的忠诚。

  此刻的黄子澄是名副其实的社稷之臣。

  他其实也最不喜欢何夕篡位的。

  因为这对大明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这也是黄子澄来劝何夕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首辅之位。

  何夕正是从黄子澄口中听出了其中意味。才忍不住大笑。这种笑声之中,有一种重新认识黄子澄的兴奋之感。

  这么多年了,何夕第一次从别人的口中听出来,听出对自己信念的认同。

  这种感觉非常好。

  薪火相传,一直以来,何夕的想法都是孤独的行动。纵然知道何夕是未来之人的朱元璋等人,其实也难以完全理解何夕。

  而今,黄子澄今日的思想,并不能让何夕完全满意,但是他已经看出来,黄子澄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也证明何夕的思路是对的。

  而今大明已经算是走向已经确定了。

  反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大明帝国主义已经确定了。不可能有反复了。只是大明帝国主义之后,会走什么样的道路?何夕就不知道。

  第一个不知道,是因为他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变数,这里说的未来最少几十年之后了。何夕是看不到了。

  第二个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带来的思想在大明本土化之后,到底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毕竟,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而这三个来源又是根植于西方的社会深处的。

  何夕将自己的学说与儒家相融合。这种融化是互相的。甚至何夕也不能不承认一件事情,儒家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可塑性。

  何夕不管多反对儒学,但是并不妨碍,何夕的新学在何夕身后,不,甚至何夕不死,都会被列入儒学之列。

  也就是说,何夕一系列打击儒学的举动,恰恰是给儒学续命了。

  这种互相影响,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何夕不知道。

  不过,看着黄子澄,何夕忽然有信心了。

  他相信,他相信他的事业,终究是有继承的人。只要有人向往光明。人总是要先前发展的,湍流激石,百转千回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