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2章 明年能把皇太极摁在地上摩擦?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己玩到沟里去了。

  至于建奴的火器发展,那是阻止不了的。

  燧发枪一旦问世,它的制造门槛便大大降低。

  外面又有小太监来通传:“皇爷,韩大人和孙大人在外面求见。”

  “让他们去建极殿,朕随后就来。”

  “是。”

  崇祯站起来道:“诸位爱妃自己先吃,朕去去就来。”

  说完,便大步走了出去。

  张嫣道:“陛下,披一件衣衫再去,外面冷,小心着凉。”

  王承恩连忙拿了一件斗篷给皇帝披上。

  到了建极殿,孙承宗和韩爌道:“臣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韩爌道:“陛下,这些都是今日呈递上来的奏疏。”

  一边的小太监将奏疏全部拿过来,放在一边。

  “都说了什么?”

  “耿如杞说,大同镇的粮草还有30万石的缺口,需要从河南调集粮食。”

  “准。”

  方正化连忙将耿如杞的奏疏找出来,呈递给皇帝看,皇帝摆了摆手道:“签字吧。”

  “是。”

  韩爌继续道:“南直隶的三千万两已经入了国库,尚有9000万两在筹备运输,各地的银行银钞量补充充足,臣以为暂可不比调度白银到各地,请陛下圣裁。”

  “明年呢?”崇祯问道,“明年北方五省的开销应该不小吧,水泥厂、制造局、蒸汽机、粮仓的扩充、种植园,都要扩大,各处都要花钱,各地银行的银钞数量能否跟上?”

  “启禀陛下,银钞局已经增加了五台银钞器械,运钞军队人数增加至三万人,按照目前的进度,若明年各地官府管辖的国有商社要找银行大量贷款,银钞是能够满足的。”

  这倒是大大超出了崇祯的预期。

  印钱速度加快了,北方五省各地明年有钱用了,基建的速度自然也就可以提起来了。

  “既是如此,这些钱作为银行的风险预防金存储起来吧。”

  “是。”

  韩爌又道:“农政院的奏表,今年各地一共开出20条水渠,引河水入流,惠泽百姓千万人,新农具普及较之去年,翻了一倍。各地所建的肥料集中处理厂、蒸汽机抽水,在各地大大缓解了良田用水之难,并对良田的有固本培元之效。今年的粮产量是去年的两倍,除去高产的红薯,北方平均每一亩良田的粮产已经到了5石。”

  5石是600斤。

  21世纪北方一亩田一年产1000斤,南方一亩田一年产2000斤。

  新农政施行之前,北方每亩每年粮产3石,也就是勉强到360斤。

  现在每亩多产出了240斤,而且到了夏收(北方是夏季收)之后,还能空出来种一些红薯。

  这绝对已经是古代产粮的巅峰。

  春秋时期,每亩每年平均产110斤,这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最高值。

  唐朝时期,每亩每年平均产270斤,北方可能仅仅在150斤左右。

  现在这个产值,已经达到崇祯的预期了。

  能在这个时候,达到这个产值,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下面的人为了好看,肯定虚报了数据,往上拔了一点,不过真实数据也不会差。

  二、各地大力开凿水渠、建立肥料集中处理厂,使用蒸汽机抽水灌溉,使用新农具。最主要的是,农民有了自己的田,生产热情大大提高了!

  当然,上报上来的是平均值和总产值。

  这并不意味着北方所有地方情况都乐观了。

  例如崇祯看了陕西的汇报。

  陕西今年的每亩田的平均产值也就才2石,不过良田的产出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这说明更多原本干旱的田,在今年得到了灌溉。

  崇祯思考起了一个问题。

  按照现在的粮食产量,明年能把皇太极摁在地上摩擦?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