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6章 逃兵(2)_张浩朱允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画上红色的圈,圈住这几个字。

  老爷子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大明的卫所屯田养兵,其实是集合了历朝历代的经验,寓农于兵。有战事则抽调作战,无战事则为民种地。

  在后世这种制度被许多人诟病,但朱允熥看来,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合时代的制度。

  卫所屯田养兵,这不是大明的独创,历史上能打仗的军队都是有恒心才有恒心。卫所屯田,它的本意正是如此。

  但是这其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士卒都是军户,是世袭的军户。

  世袭的军户,家男丁一人是正军,其他子弟是馀丁。军户家庭的正军,不是从生下来就在一个地方当兵的。而是要进行戍边,长途跋涉到千里之外。

  若有家室的,还要带着家室一块。按照大明的军法是要给予田地房屋,可事实上这么多兵总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之事。

  况且这些军户和清初时作为职业军人的旗子弟还有不同,这些军户在戍地,实行的是戍边和耕种轮流制度。而且他们种出来的粮食,多数都要上缴用作军粮。

  军户的日子很苦,甚至比一般的百姓还苦。

  尤其是那些因为犯罪被充军的恩军,生活更加困苦。军的上下级关系,克扣等事远比官们简单粗暴得多。

  长期背井离乡加上困苦的生活,使得许多军户都做了逃兵,兵部的存档记录仅仅洪武三年一年,就有逃兵四万多人。

  而且日后,若随着国力盛平,这样的数子将越来越多。

  都说盛世武备松弛,那是因为不需要打仗用不着武夫了,他们的地位还有待遇就一落千丈。

  事实上大明王朝也确实如此,史料记载正统三年一年的逃兵,差不多十七万人。等嘉靖年间,大明帝国在册的军兵仅有九十多万,这还都是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之兵。

  而卫所世袭的将官千户等,都转变成了地主,那些军户都变成了佃户。这样的军队,还怎么打仗?

  这时,王耻悄悄的过来,轻声道,“万岁爷,何广义觐见!”

  “宣!”朱允熥道。

  话音落下没一会,风尘仆仆的何广义从外头进来,“臣何广义叩见皇上!”

  “给他搬个墩子!”朱允熥继续看着折子,“你这是刚回来?”

  “臣刚进京!”何广义没有坐,而是站着回话道,“想着万岁爷要见臣,臣也顾不得梳洗换衣裳,就斗胆进宫了!”

  “事办的如何?”朱允熥问道。

  “陕西的白莲教已全部肃清,白莲教主李普治在........在那位手里。他正带人,在各处继续搜捕白莲教的余孽!”说着,顿了顿,“一边抓,一边杀!”

  何广义口的那位,指的是毛骧。

  朱允熥终于抬头,看看因为赶路身形有些狼狈的何广义,“你们锦衣卫对官面上的事还行,对那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