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13章 二郎翻盘计_奋斗在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是时,除了崔耕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认为,他还有别的选择。不过,事实上,对于拥有后世记忆的崔耕来说,要翻盘也不是那么难。

  他心中暗暗琢磨,本来我对京兆尹的职司没什么兴趣,但既然你老丑鬼武懿宗不仁在先,那就莫怪我崔二郎不义了。哼哼,长安杯我要,追封先祖我要,京兆尹的职司,我还要!

  想到这里,他抖擞精神,双膝跪倒,道:“陛下,您同意河内王的要求,以长安杯的利益,换取众勋贵拆除郑白渠上的水磨。此举是为了确保长安的粮食供应充足稳定?”

  “确实如此。”

  “那如果微臣也出个主意,可确保长安的粮食供应充足稳定。不知……陛下可否不将长安杯收归官府,并且继续追封先父?”

  武则天讶然道:“你有什么法子?”

  “微臣已经写好了条陈,请陛下御览!”

  言毕,崔耕从袖兜中将事先写好的奏章,拿了出来。

  这份奏章,还真不是为武懿宗准备的,而是崔耕为了解决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写好的奏章。

  解决的办法,就是对漕运进行改进。

  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漕运都是一件大事,崔耕既然为大周之臣,为朝廷献计献策实在是理所应当。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因为漕运艰难,日后几十年内,长安内饿死的百姓数以万计。崔耕既然为京兆尹,就绝不可能袖手旁观。

  那么,如何改进漕运呢?

  崔耕也没想什么奇谋妙计,主要是采用了后人的故智。

  首先,是解决三门峡天险的问题。

  此地之所以叫三门峡,就是因为好好的河道,被两座小山隔开,形成三门:鬼门、神门和人门。三门以下,暗礁遍布,水流湍急,船只稍一不不慎,就是舟毁人亡之局。

  崔耕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忍了。三门峡太过险要,我怕了,干脆不从这过了。

  他准备在从洛阳到长安的路途中,分置数个大粮仓。在长江走的船,不过黄河。在黄河内走的船,不到渭水,全部通过粮仓转运。至于最难走的三门峡一段么……直接陆运。

  简单地说,崔耕就是把漕运一船到底的制度,改为了分段运输。

  别小瞧这点小小的转变,历史上,宰相裴耀卿就是用这个法子改进漕运,一年输送给长安百万石粮食,解决了长安的缺粮之忧。

  绕过三门峡之后,整个漕运的瓶颈就是渭水了。此地水浅滩多,曲折多变,船只难行,一年的通行量,最多也就一百多石。

  解决这个问题,没什么巧妙的法子,崔耕还是采用了后人的故智:重修广通渠。

  其实,渭水难行,早在几百年前,就引起了当政者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代开挖了几百里的“漕渠”。到了大隋朝的时候,又以此为基础,开挖了“广通渠”。

  只是现在,广通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