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战序幕_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着松花江汛期的逐渐过去,隔江对峙的双方大战之前的小动作日益频繁起来。面对日军集中的两个师团以及大量的伪满军的情况,,杨震将三个补充团全部打散补充到三个主力团与分区部队中。

  每个军分区基干团除了原有部队之外,又整建制的调入一个补充营。兵力总数达到了一千八百人。同时各县也组建了县大队等地方武装。

  而三个主力团随着总人数达到两万的三个补充团的调入,兵力也急剧扩充到了万余人。由于现有编制已经无法满足部队现状,在几次商议后,杨震决定将三个主力团扩编成三个主力旅。每个步兵旅辖两个步兵团、一个只有骨干与干部的架子团,山炮营与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营各一个。

  各团原有建制则不变,只是增加了一个六挺制的高射机枪连和一个狙击手排。而军区则利用这段时间生产出来的一百零七毫米多管火箭炮组建了一个三十六门制火箭炮兵团。与原有炮兵团的野炮营,加上库存的野炮组成军区直辖炮兵。

  尽管杨震想给每一个旅都组建一个多管火箭炮营,但受制于火箭弹的生产能力,也只能优先组建军区直属炮兵团。为了在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之下,保障军区直属火箭炮团的弹药供应能力,在八月末,杨震从贷款中拿出很大一部分,专门从江北紧急订购了三千发火箭弹。

  在自身即便加班加点生产,也只能维持一个团三十六门多管火箭炮弹药供应的的情况之下,各旅的直属火箭炮营,也只能等以后生产能力上去了再说。

  三个旅的旅长、政委由原有各团团长、政委直接升任。在装备与兵员全部补足后,杨震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部队磨合完毕。限于局面的紧张,杨震只给了几个旅长、政委一周的时间磨合部队。

  同时为了保障兵力数量,尤其是补充兵员,杨震在依兰的移民中以及萝北、鹤立、汤原、绥滨等在自己控制区内采取了普遍义务兵制。五丁抽二、三丁抽一的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扩编了六个每个兵力达到二千的独立团。

  当然在老百姓普遍拒绝当兵的情况之下,杨震不可能按照国军的惯例,尤其是杂牌军在前线补充兵力的办法。调兵围住一个村庄,机枪一架,所有适龄的人军装一换,就全部拉走的那一套强行去抓丁。但在兵员征召困难的老祖宗的办法还是不能不用的。

  除了所有政工人员全部被派出去征兵,宣传保家卫国,离土不离乡的概念之外,杨震还出了一个极损的招。找一间屋子,烧上一铺大炕,所有的年轻人都被召集到炕上开会。受不了的一站起来,马上红花带上宣布光荣一个。

  八月份正是暑伏期间,就是光膀子都嫌热的季节,长时间在烧的通红的炕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