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能自己种,还可以从陈友谅手里抢……唯独文章书籍,教书先生,他们变不出来,也抢不了。他们最需要人手,去把道理讲清楚,把苗民的斗志动员出来。”

  朱元璋忍不住错愕,彼此相隔千里,处在交战的前沿,他们不要兵器,不要粮食,竟然要文章,要教书先生……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是仔细想想,却也震撼。

  兵器和粮食,都能解决。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起兵反抗的理由,就是改变千年命运的纲领……从均分田亩开始,到华夏重兴,再到十六字的戒石教诲……在这段时间里,张希孟已经极大完善了整个思想主张,越发逻辑缜密,内容丰富。

  当初汤和和刘伯温他们,选择千里迢迢,前往苗部,就是怀揣着理想,心中热血涌动,才义无反顾出发。

  尤其是刘伯温,以文弱之躯,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不计生死……就是想真正为了恢复中华做出贡献,弥补半生侍元的过错。

  他们现在所出的地方,十分偏僻,能得到外界的东西不多,便是张希孟的最新文章,也不够完整。

  这样刘伯温如何能忍?

  别的都能通过打仗缴获,唯独这个不行。

  不光是他期盼着,还有不少开始读书识字的苗族少年,他们也急需这些东西……读书识字,为的就是明白道理,而张相的这些文章,就代表着至理。

  朱元璋心中感叹,他也不得不承认,张先生给自己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正因为张希孟的存在,因为这一整套主张,才让他脱胎换骨,和陈友谅、张士诚之流,彻底区分开。

  当然了,就算有好的主张,没人愿意执行,那也是不行的。

  甚至可以说,只有落实下去的主张,才有意义。

  从这个角度上看,张希孟和朱元璋是互相成全。

  我给你理想,你帮我实现。

  配合默契,天衣无缝。

  朱元璋果断答应了刘伯温的请求,准备派遣一批读书人过去。

  消息传下去,很快就有人主动响应。

  高启、张羽、徐贲,这几個著名的才子,都愿意主动前往。

  另外又准备了几十个木箱,里面堆满了书籍文章。

  而且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想法,这边又征调一批造纸印刷的工匠,也随着同过去,把文化送入苗寨。

  值得一提,高启等人准备出发,去传经布道。

  另一个年轻人却选择了一项更危险的事情,那就是前往江州,面见陈友谅,把这顶白帽子给他送过去。

  这个年轻人身形高大,形如病虎。

  正是姚广孝。

  “果然是少年虎胆,只不过你的身份还是太低了。如果你不怕死,可愿意跟着老夫前往?”

  姚广孝大为惊讶,因为说话的人正是朱升!

  这老爷子一把年纪,德高望重,哪怕张希孟和朱元璋,都对他十分尊敬,他老人家没事去见陈友谅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