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旗举起,所向披靡,哪怕面对几十万大军,依旧敢血战到底。当他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少数豪商巨贾,不惜损害百姓,鱼肉万民之时……他的根基便已经烂透了,人心尽失,众叛亲离,把自己活成了小丑,变成了笑话!”

  张希孟字字诛心,每一句话,都比匕首还锋利三分,幸好张士诚没有跟来,不然他恐怕要跳白茆河,淹死自己算了。

  诚如张希孟所言,他过来不是要给谁上政治课,也不是很无聊的屁股决定脑袋论……他想说的是,执掌天下,治国理政,最原初的心思,必须放在天下万民身上。

  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差别,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而是从最初选择道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下来的。

  “我讲这些,依旧不是要否定工商,反对发展纺织,打算把几十万亩桑田,重新变回农田!不对,我要说的不是这个事情,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几十万亩桑田,几千织机,几万织工……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真正让多赚的利益,落到普通百姓手里,真正做到利国利民!”

  如果没有最后这段话,随同过来的大户们都要绝望了。

  放弃桑田,关了作坊,老老实实,等候命运的安排吧!

  可张希孟的表态,等于告诉大家伙,事到如今,丝绸作坊还要运行下去,丝绸生意还要做下去。

  至于桑田要怎么办,或许还要看张相的意思,不过很显然,不会全部变成农田。

  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希孟很快公布了有关桑田的分配办法。

  这些土地毫无疑问,要归还百姓,尤其是还有原主的,一定要还回去……但是,却不能任由百姓毁掉桑田,重新种回水稻,这么折腾,损失的还是百姓,也会摧毁苏州城的丝绸行业,造成织工失去生计。

  所以首先,朝廷要出面,在地方设立常平仓,以平价向百姓出售粮食。

  而且还接受以生丝兑换粮食。

  保持粮价平稳,这样产出的生丝,就能换更多的粮食,赚更多的钱。

  保证百姓有利可图,桑田能够保留下去。

  当然了,百姓也需要保证生丝质量,朝廷会按照等级,收购生丝。

  接下来就是生产丝绸的环节,这也是个麻烦。

  张希孟提出的建议是由朝廷出面,筹建一座大型的丝绸作坊。

  朝廷收购生丝,并且将生丝转卖给作坊,再雇佣织工,制成丝绸,交给市舶司出售……整个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这是一切的根基。

  因为只有如此,才方便制定标准,影响整个行业。

  当下的丝绸产业,几乎是技术水平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蕴藏无数潜能,关乎国计民生的最重要行业。

  朝廷不全程掌控,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作为丝绸大户,依旧有生存的办法,也有发展壮大的余地。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