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章 徐秀才_从白鹿原开始的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书?”

  十三四岁,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纪,蒙学最好的时期,就是五六岁开始。

  以前他未住进白鹿村祠堂的时候,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就有学堂。

  “读书……是为了知道道理!”

  白贵心中诧异,他也暗中打听过缴纳束脩的学堂童子,都是交完束脩就完事了,没有多余的问题。

  兴许是因为他年龄大,比蒙学的童子经事多,所以才提问。

  也兴许是他态度不错。

  不管如何,总是好事一桩,提问就意味着对自己有了印象。

  “知道道理?”

  徐秀才有些讶然,他听过不少人说读书为了什么,有的说中举当老爷,就有了荣华富贵,有的说是为了革新时弊,也有的想要青史留名。

  但为了知道道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为了知道道理,额在田里的时候,看见额爸挖地,有的挖坑,有的堆垄,额问额爸为啥,额爸说以前先人们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这样做,但是额就想知道为啥!”

  白贵‘如实’回答。

  屁啊,他完全是为了给自己谋个出身,有了圣人门徒的皮,干啥事都方便不少,不管古往今来,读书人永远是掌握话语权的一群人。

  这个平行世界里还没有废掉科举,废掉乡会试,崇尚实学,那就是他的机会。

  得先站稳跟脚!

  至于读书的原因……说的太厉害,觉得他不务实,说的太低贱,觉得他没前途。

  知道理,是读书的本质。

  怎么说都不为过!

  徐秀才微微一笑,回答道:“汉武帝时,有搜粟校尉名曰赵过,其人推行了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将一亩地分为三圳和三垄,圳宽深各一尺,垄宽高各一尺,年年互换位置,以此修养土地肥力。而下种的时候将种子种在圳里,等苗出之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圳里,这样作物就入土深,抗风耐旱……”

  “对了,赵过还发明了耧车,就是平日里乡间见到的那个播种子的,将种子装在耧斗里面,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以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

  他怕白贵有些不明白,手指比划了一下耧车的长相。

  白贵:“……”

  不是都说学八股文的人都是书呆子吗?

  怎么徐秀才有这本事?

  赵过他前世似乎在科普文上看到过,不过记忆不太清楚,即使记忆清楚,徐秀才提到的“圳”和“垄”他也是有些懵,不明何物。(圳,音zhen。)

  感受到徐秀才的目光探来,他连忙作出似有所得,又有些疑惑的神情。

  以往在学校里摸鱼的时候,这个表情演练的极为熟练。

  老师看到这表情,往往会露出赞许的神色。

  要的就是这种会的,还没会明白的。

  太会的,老师感觉失败,一窍不通的,抱歉,老师不认识你,只有中间的,老师才有当老师的快感。

  “汝……你可明白这种田的道理?”

  徐秀才满意道。

  诲人不倦是最大的快乐。

  “额似乎知道了一些。”

  “说来听听?”

  “就是汉啥来自着,对,汉武帝时期,有个叫……赵……赵过的,担任了校尉,创造了代田法,后面的后面的不记得了。”

  徐秀才接过白贵递给他的精米,将其倒在米缸里,然后将粮袋返给白贵。

  过程只用了几息不到的功夫。

  “你明天就来入学吧,记住准备好纸墨笔砚……”徐秀才紧锁眉宇,看了眼白贵身上的装饰,微微一叹,“我这里还有一支旧笔和一方旧砚,你可暂用,至于墨和纸……”

  他身家也不宽裕,学堂入学的孩童能有几人。

  他还要准备入城赶考的费用,每一厘钱都是紧的。

  再说纸墨可是消耗品,给一次尚可,那么后来呢,给不给都是难事!

  “额可以用木板蘸水写字!”

  白贵连忙恭敬答道。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