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0章 滨江(求月票)_帝国的朝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嘟……”

  几乎每一天,伴随着蒸汽轮船的驶进港口的汽笛声,数以万计的关内移民通过大连、营口等港口进入东北,经过集训后再搭乘火车前往散布在铁路沿线的定居点,一个个定居点就像是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东北大地了。

  随着铁路向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延伸,定居点亦向两省延伸,沿线市镇亦迅速的繁华起来,数以千百万亩万年不变的草原,在垦殖工人的努力下变成了良田,先后到来的移民使得一座座村庄涌现于这片土地上,改变着这片土地。

  实际上,改变的并非仅仅只有这些荒原上建立的定居点,改变更为迅速的恐怕还是城市,在许多沿线市镇因铁路以及移民而繁荣的同时,伴随汽笛声的呼啸,一座座从未曾有过的城市亦纷纷涌现于这片土地上,位于松花江江畔的滨江市,既然是一座因铁路而举的城市。

  随着铁路的建设,因其位于满州里至绥芬河铁路与至大连的交汇点,才使得工商业及人口开始于滨江城一带聚集,令其迅速成为一座城市。

  最初,“滨江城”并不是“滨江城”,而叫哈尔滨,这是因为据说设置市街建设局时,事务官们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而这也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同时市街建设局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并在最初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而在上报总督府后,又被总督易名为“哈尔滨”。

  按说这既然有了总督的定名,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可关键就在其地名是采用女真语译转而来,如果哈尔滨只是一座普通小城,恐怕不会引起外界的注意,可偏偏在总督府的规划中,其是四大都市之一,先是“黄魂会”接着又是东亚同文会先后提出反对意见,后来甚至闹到了报纸上,最终,在一番争论之后,“哈尔滨”变成了“滨江”,这不过只是取其意罢了。

  尽管滨江只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但与大多数因路而兴的城市不同,对于滨江市总督府赋予了其别样的意义——其将是东三省北方城市圈的核心。

  之所以选择滨江作为北方地区的城市核心,除去基于交通方面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有一点是就是其是一座完全重新建设的新城,如此一来无须考虑诸如“市街改正”等旧城改造问题,实际上在东北规划的“四大都市”中,除沈阳外,诸如大连、长春以及滨江都是于荒地上新建的城市,即便是沈阳,其建设重点也是铁路东侧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