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二十八章 中南半岛(二)_汉皇刘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说这地球上,哪一个民族最能够适应环境然后生存下来。汉民族自认第二,其他民族谁敢认第一?只要给汉人足够的田地,他们就能够繁衍一个庞大的族群出来。中南半岛这里的田地何止是多?简直是太多。

  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再被曹军横扫四方,更是千里无人烟。曹操也乐意慷他人之慨来赏赐自己的臣民。百姓都获得了如此多的土地,忠于曹操的将士、谋臣自然不会少。他们一个个都摇身一变,成了中南半岛的庄园主。

  许多人,从一开始的反对到抵触,再到接受,再到全身心的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时间用的并不多。他们在庞大、实际的利益面前,迅速转化,纷纷成了曹操政策的铁杆拥护者。

  第一批移民抵达之后,他们站稳脚跟之后,便去信荆州,呼朋唤友,这下好了。原本还在观望、死撑着不走的人得了信,哪里还顾得上许多,也匆匆的沿着前行者的足迹,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

  曹操境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刘备自然也不会是一无所知。甚至有细作乔装成了移民,一路跟着到了中南半岛那里去了。

  几经辗转,消息传来之后,刘备却是笑了。历史居然变成了这样么?孟德这是宁愿去开拓新土,也不愿意向自己臣服了?

  有人进言刘备,道:“荆、益之地,人口流失甚重,若不阻止,将来王师南下,天下复归一统。荆、益将成空地耳。”

  为什么要阻止?要是有可能,刘备都巴不得把自己的百姓都送给曹操让他带到中南半岛去。曹操去开发中南半岛,那里多年之后,着汉服,讲雅言,习儒家典籍,学汉家风俗。有何不好?

  到时自己再派兵南下去摘果子,彻底把中南半岛纳入汉朝的版图。岂不是好?老曹提前帮自己把许多事情给干了,自己感谢他还来不及。为什么要阻止呢?

  退一万步讲,有生之年自己没法南下,但在自己的子孙手里,应该是有机会的吧。曹操南下之后,不能再从中原获得俊杰之士,后备人才已经断层了。而自己子孙手里,还有孙策、周瑜、陆议、魏延、甘宁、鲁肃等一大批正当壮年的人才。等老一辈的都先后离世,曹操的子孙拿什么来抵挡自己子孙派出去的兵马?

  刘备遂道:“无妨,孟德南迁百姓,虽虚荆、益,然我南下,亦可轻易取之。待天下一统之后,朝廷当奖赏、鼓励生育。一二十年后,何愁荆、益无人乎?且孟德拓土,此时虽易,而后继无力。其新得之土,最后还不是得归汉所有?”

  众人一想,觉得还真是这样。而且北方这几年因为内乱平息,社会稳定,物资充足。刘备又在北方大力提倡、鼓励生育。所以百姓们都在卯足了劲在生娃。谁不愿意自己家多子多福,子孙成群?以前不想生那是怕养不起。现在自己养不起,朝廷帮着养。那还怕个甚?

  是以这几年,北方的人口,整体来讲,是呈急剧上升的形势的。等过了十几年,这一批婴儿成长起来之后,又要分田分地。到时荆、益两州那里广袤的土地,刚好用来安置百姓。缓解土地紧张而引起的社会矛盾。

  至于再远的将来,大家觉得自己不一定能看到,所以也就没有去细想了。只是纷纷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对刘备的拜服。随着刘备的威权日重,大家拍起马屁起来,也就越来越自然了。这是人潜意识里对强者的一种天性崇拜,任谁也不能避免。当然,只要刘备保持清醒,别被拍晕就可以了。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