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章 颖川之行(二)_三国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这公众场合,孙仁还是给姜述留了面子,走到教室后面立定,却在狠狠地盯着姜述,看来姜述不给个交待万万不行。

  姜述定了定神,道:“请讲。”

  陈群看了一下纸条,道:“第一个问题:当世弊端已现,可有解决方案?”

  姜述不由暗自叫苦,这群学子可真不是易与之辈,也不看看自己的年纪,当头先给来了一记闷棍。此事若是回答不好,在学子中影响恶劣是一方面,关健是可能惹得皇室猜忌或者朝中文武诟病。姜述想了想,答道:“在下认为当下确有弊端,但要说解决方案,却须寻其根源。建国之初,由乱入治,百废待兴,人口稀少,土地宽裕,矛盾并不激化,君臣皆由乱世而来,为政均能兢兢业业。因此开国之初,皆能大治。国泰民安日久,百姓增多数倍甚至十数倍,土地几乎还是那些土地。而豪强吞并又起,百姓负担益重,而国家赋税减少,矛盾逐步激化。因此根子出在这里,就是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开垦荒田,中原之地土地已经固定,难以养活如此多百姓,南方荒地颇多,只须想法使多余民众迁移,增加耕地面积,便可消化大量百姓。二是对外开拓疆土,国内民众多土地少,而四周之蛮荒之地,却有不少良田。例如辽东之东高句丽、三韩,便有大量平原,水利便利,可以移民。”

  众学子提出这个问题,本是想让姜述讲出弊端之因是上有昏君,下有常侍,导致国家体制出现问题,不想姜述将这个敏感话题绕了过去,直接找到了根,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沉思,消化姜述所言。

  陈群率先醒过神来,道:“第二个问题:《中庸》的中何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简单问题并不好回答,臂如问你一句“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如何回答姜述想了想,道:“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中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